朱熹以敬格物,求内外之理合。
(13)[清]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7年,第178页。关 键 词:《四库全书总目》 《周易》 象数学 义理学 《御纂周易述义》 纪昀Siku quanshu zongmu Zhouyi image-numerology meanings-and-principles Yuzhuan zhouyi shuyi Ji Yun 尽管四库馆臣一再强调在评价历代著作之时,他们所持的学术态度是参稽众说,务取持平①,但学界一般认为《四库全书总目》(下文皆简称为《总目》)的整体学术倾向是崇尚汉学、贬抑宋学的。
而最终十书九图一支占据了主流,南宋之后,以数言《易》者皆以陈、邵为宗。此外,还有一些以心性之学、以狂禅解《易》的著作。又因《系辞》河图、洛书之文,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,以当河图。王应麟的辑佚著作在体例上虽尚不甚严密,但筚路蓝缕之功存焉。两派是将历代经学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,其中象数派有三宗,即《左传》至汉初的太卜之遗法(以《周易》为卜筮之书),京房、焦延寿的禨祥之学(以阴阳灾异言《易》),陈抟、邵雍的图书之学。
这篇提要肯定田何、费直等人承继的太卜之遗法,否定孟喜、京房等人为代表的禨祥之学和谶纬之学,反映的正是四库馆臣对汉《易》的基本态度。这说明清圣祖对宋《易》图书之学还是全盘接受的,而清高宗已对《易》图产生了质疑。夫薄愿厚,恶愿美,狭愿广,贫愿富,贱愿贵,苟无之中者,必求于外。
但重要的是,《尚同》所见人性之恶,是贯彻始终的见解,决定政治制度的基本预设。③清代重要《荀子》注本及现代注释《荀子》诸家,亦无人议其可能讹误。《齐物论》说古之人以为未始有物,《应帝王》说中央之帝曰浑沌,都暗示人原初的淳朴。这些现在仍只是个人见解,尚待学界的研究和讨论。
《性恶》篇的思想来源,有墨家、法家的性恶观,有儒家人易于教化的性善观,还有来自荀学体系的概念,如性伪相分、以情欲界定人性等。把恶愿善这样的荒唐推论与薄愿厚,恶(丑)愿美,狭愿广,贫愿富,贱愿贵的人之常情放在一起类比,思想上的敷衍是一望可知的。
但问题在于,《性恶》篇提出性恶,并不以之为政治中的真问题,只是为与孟子学说相争。文中说到各个时代人们品性有变化,但基本见解是以性恶为政治的基础。君子不是天生,要有漫长的修德努力,可是人性中种种昏暗力量却使品格纯正的君子不易培养。但儒学的幽暗意识肯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
不让就是抢出风头,不顾就是不思合理。《开塞》是否直接受《尚同》影响,未可确定。(12) 长期以来,学界以荀子说性恶为先秦诸子性恶思想的代表理论,这同样是一个有问题的看法。这个既主人性恶又相信人欲为善的奇怪立场怎么理解?本文的看法,这不是出自兼顾人性两面的认真思考,而是没有思想,急于成一家之言的立说。
重要的是,这种包含在教化乐观信心中的性善意识,后来成为先秦儒家的共识。《尚同》、《开塞》与《性恶》篇放在一起比较,可以看到两点:第一,前两篇没有明言性恶,也不以性恶为论述中心,在性恶认知的思想史上,名声远不如《性恶》大。
那就是,作者其实不认为人性恶,或者说在社会生活中不认为人性恶,但需要以性恶来立一个说,与孟子分庭抗礼。这就是性善性恶两种人性见解的一次交锋。
数千万里之外,有为不善者,其室人未遍知,乡里未遍闻,天子得而罚之。故必将有师法之化,礼义之道,然后出于辞让,合于文理,而归于治。反复说不敢莫敢,决非偶然,实有贯穿的人性意识,就是后来韩非所总结,政治不指望教化使人变好,而靠严刑使人不敢为非。《尚同中》:政之所加,莫敢不宾。庄子对人性的幽暗有深刻洞察,远不是自然人性说能概括。无性则伪之无所加,无伪则性不能自美……性伪合而天下治。
但事实是,性恶一直被理解成荀子基本人性主张,而且是荀学政治思想的基础,这就有很大问题。性恶认知在墨家政治学中的前后贯穿,还见于《兼爱》篇。
荀学人性观,是《性恶》以外多篇人性观的综合,主要见于《劝学》、《荣辱》、《修身》、《儒效》、《正名》、《王霸》、《礼论》、《天论》等篇,这个人性观有独特的思想系统,与荀子思想体系内在一致,如上述简单分析已提到,性、为相分与天、人相分内在一致,以情欲界定人性与性伪合而天下治的政治思想一致。②又如: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,必将求贤师而事之,择良友而友之。
一种是儒家主性善,相信教化易行。同时,只要有师法,人一定能向善。
可是性恶说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种思想。但总的来说,对这个思想线索的发展,前后联系和影响,仍然所知不多。这种构想实际影响了秦政实践,便是秦国后来实行的令民为什伍,而相牧司连坐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的制度。韩非的说法是否合理这里不论,他批评儒、墨的政治主张,溯源到不同的人性预设却是没有疑问的。
但秦法家的思想可溯源到《尚同》,以往学者早已说到。但墨家不彻底,又有兼爱理想。
不仅如此,性、为分还有一层意思。《性恶》篇首提性恶说,此前文献从未见,常被理解为首创。
该篇只是立一个性恶之说,对人性的真看法,却是人易于教化,愿意向善。现在看来,喜为异说而不让,敢为高论而不顾,急于成一家之言,议论虽简,却可能击中了问题的本质。
近年来,不断有学术论著质疑性恶说,讨论的问题主要是《荀子》其他篇没有性恶说,并且人性观与性恶思想不一致,以及《性恶》篇可能是荀子后学所作。按《性恶》篇之说,人性不仅天然,而且恶,人事努力便要矫正人性,如同工匠矫正枸木,二者是对抗的,完全不是配合的意思。(12)最新的进展,见周炽成:《〈性恶〉出自荀子后学考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2015年6期。这里一个关键是,在教化中,性恶的因素自动消失,礼义师法之教不用面对来自性恶的麻烦和问题。
现代学者也有人注意到《性恶》篇这个特点,郭沫若就曾说:大抵荀子这位大师与孟子一样,颇有些霸气。二、兼相爱可以交相利,人们看到兼爱最终对自己有利,就会愿意实行。
⑥这位急于成一家之言而标新立异的人,郭以为是荀子本人,这不一定对。他这性恶说便是有意地和孟子的性善说对立的。
(15)张灏提出幽暗意识的问题,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根源说起,认为基督教传统中的幽暗意识,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精神根源。当然,如前所述,《性恶》在论述政教问题时,矫正枸木的说法又无形消失,变成人愿意向善了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